每个人都不必费劲去思考和归类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喜欢自己想喜欢的人,尽管还未被觉察,但这样的自由已经在世间存在着了。

提笔写这样一篇文字,源于一位焦虑的妈妈。她女儿17岁,父母关系和谐,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朋友不多,喜欢在网上交友,近段时间母亲发现她结识了一位女网友,她们相处特殊,近乎于形影不离,两人频繁交往,目前为了和这位女网友在一起曾经离家出走。

母亲和女儿沟通过,女儿说自己从7岁起就有这个倾向,就是男孩女孩都喜欢。母亲告诉我她的女儿性格外向,爱说,非常阳光、热情,感情细腻,喜爱助人;家中亲戚都特别的溺爱她,可是一些细节作为父母的依然不知晓。母亲不知该如何办,女儿情绪也不好。

平时女儿非常听话,尤其是有些惧怕母亲,因为母亲要求她比较严格,目前不和父母交流,父母要她见见心理咨询师调节一下她不配合,也不承认有心理问题。

由这位女孩我想到了《暮光之城》的女主角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她原本交往过异性伴侣却突然宣布与同性交往,她向《Nylon》杂志表示:“尽管用谷歌搜索我好了,我可没有藏匿。”关于对其性取向的猜测,她并没有任何迎合之举。“如果你想对自己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定义,那就得明确能够定义自己的标准;倘若如此,尽管下定义。但是老兄,我是个演员啊。我的生活中充斥着模棱两可,我还就喜欢这样。‘我出柜了!’这一口号于我而言,绝非真我流露。并非如此,我只是从事演艺工作而已。也许直至某天,我会决定要创办什么基金会,亦或产生了想要分享给别人的观点……可我是不会这么做的。我尚且只是一个拍电影的女孩。”

作为心理咨询师,当时的我并没有太吃惊。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大家会有一些朴素的猜想。比如认为那些变弯的女孩是因为被男性伤害过因而对异性恋失望。也有当事人根据自身体验而得出的感性推测,这些猜测和自我体验,加上女性朋友之间行为亲密程度普遍高于男性的生活经验,都在强化这样一个印象:相比男性,女性的性取向更加不稳定,容易变弯。

然而这种理解有悖我们一直以来的科学常识,因为过去通常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不可变的。但性取向的后天变化似乎是一个事实。

一个人到底被同性还是异性所吸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通常由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这种现象被称为性向流动(sexual fluidity)。

心理学家丽萨·戴蒙德(Lisa Diamond)提出的“性的流动性”概念。她认为 性取向、性别认同等都是会变化的 。

性取向指的是一个人对异性或同性在情感、浪漫关系和性等方面持久的吸引模式。目前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否不可自我选择,仍有一些争论。有些观点认为性别认同是会变化的。

而丽萨则提出尽管性取向总体相对稳定,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在性取向各方面拥有较强的流动性。 人类性行为是多元化的,本能的宣泄和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渴求,是人性正常的需求。 在缺乏异性的环境中同性间的性爱是一种满足性欲的取代行为。

例如,假如一个异性恋者在某一环境下只与同性的人相处,这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同性朋友对自己的性吸引力或情感诱惑力有所增加。同其它社会特质一样,性偏好、态度、行为和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都非常的容易,并且成年人绝大多数的人的性向稳定而明确,但是极少数人的性取向具有流动性。弯变直,直变弯都有。另外,有的人会对自己性别认同有障碍,这叫性别焦虑,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a)又称社会性别焦虑、性别认同障碍、性别认同困惑、性倒错及易性爱好。这一名词是用来界定那些生理上是男人,但其内心感觉自己是女人,或一个生理上是女人,但其内心感觉是男人的情况。

性别焦虑不是病。一个人的性别焦虑也的确与其的性取向没有关系,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独立开来的。

有学者发现人的性取向也可能随着年龄而变化,特别是到了中年时期,获得相近年龄性伙伴更加困难,因此,他们此时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和神经衰弱的症状。

女性同性恋者多可与同性恋对象形成较持久的性关系,但多数女性同性恋者在生活的某些时候可以从事异性恋生活,甚至因此取得部分性满足,有的还可以与异性结婚。所以,有些直了一辈子的老年女性到了50、60岁忽然爱上了同性恋人。

不仅是女性,这种变动在男性身上也同样发生,并且并不少见。不仅如此,大家普遍认为性取向和偏好都比较稳定的男性群体,也未必像想象得那样「直弯」泾渭分明。

严格说来,异性交往受挫转向同性恋的情况与单性环境及准单性环境造成的同性恋是有区别的。当然,笼统地看,它们都可划如弗洛伊德所谓 “原欲受阻” 的范畴。

那么,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个案上。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出现性取向流动的表现和原因也是独特的,一般心理学会认为未成年人在性倾向的探索期表现出来的同性倾向,不可以就此认定这个孩子一定会发展为同性恋,也不可以就此认定会发展为异性恋。家长和咨询师,都需要警惕假性同性恋。那么,为什么会假呢?这个假从哪里来?

孤独感,有依附的需要: 青春期正处在”心理断奶”年龄,一方面,他这个时候全面的否认父母,完成弑父情结,发展自我独立性;一方面,又因为经济不能独立,内心矛盾冲突,自我感觉渺小感的同时又渴望变得更强大,更渴望有父母以外的比他强大的人可以去依附,替代父母,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应对课程压力时,期待获得支持和陪伴!

身份认同的焦虑: 由于个体生理发育的差异性,有些男孩可能偏女性化,身材矮小,雄性激素没有那么旺盛,胡子,喉结,嗓门尖细,自我感觉阴茎发育不够完整(比如自我评估感觉自己阴茎比他人小和短,射精时间短,阴毛稀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不自觉的去比较和玩一些这些方面的性游戏)等。女孩在发育过程中,乳房发育小,身材过于壮实,偏男性化,雌激素没有那么旺盛,月经量小或者没有,阴毛稀疏,喉结明显,嗓门粗大,长小胡子等等因为内在对自己身份的否定或者不确定,他或她需要在女性或男性团体中,寻找一个男性或女性特质更清晰的同性伙伴,作为镜子似的榜样去模仿和学习,发展女性身份或男性身份的特质。

童年的被同性性侵创伤: 童年的性创伤如果没有做创伤后的心理辅导,很容易因为隔离创伤而身体记忆固作在性的快感中,反复的强迫性重复,爱上同性,潜意识里其实是非常渴望能够在这样的性经验中救赎自己,从创伤中走出来。

家庭的变故: 如父母出轨,家庭破裂,家人离世等,他无法接受这些变故带来的情感伤害,身边也没有人帮助他去疏导,都会让他或她转移到同性或异性的性爱或恋爱中,隔离掉这些他或她不能接受的情感遭遇。

性别认同出现困难: 父母强烈预期孕育的孩子的性别是男孩或女孩,当孩子出生后,也没有帮他确定性别身份,认同他的真实性别,父母潜意识里还是把他当成自己希望的男孩或女孩的性别来抚养。

因此,我们家长和心理咨询师别急着肯定或给出一个定义——孩子就是同性恋,应该尊重孩子的真实性别,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别轻易的给孩子一个同性恋的马甲穿上,因为会让孩子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内心冲突。

在青春期,人的性取向偶尔发生一些偏离,违背自己的本愿,是很常见的事。不少在青春期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

因此,坦然面对自己的“想入非非”,不必为此惊慌失措、自怨自艾甚至痛不欲生。这种既觊觎又恐惧的状态,也是一种过渡阶段常见的心态。

这一过渡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皆有之的,出现一些心理冲突也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要有正确的认识,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当调整,继而使孩子顺利走出这种幼稚、紊乱的过渡期。

如果确定不能帮助孩子,请找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孩子去找回自己的性别认同,了解“我”是谁,我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从哪里来,我的个体生命发展任务和使命,我的性取向,我的个人价值感。找回孩子个人发展真正的路径,完整他的人生,

我们无法预言一个人的人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如果我的来访者愿意,作为咨询师,我会去陪伴和他共同探索。如果是真的同性恋,我认为强行去纠正性倾向是残忍的。这样做,不仅对当事人残忍,对社会也是残忍的。

每个人都不必费劲去思考和归类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喜欢自己想喜欢的人,尽管还未被觉察,但这样的自由已经在世间存在着了。

大家可以通过 哈佛性向测试 性取向测试 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