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身边的人,好多人都有过转行的经历(例如我本科就是学市场营销专业),或者直接就是跨行业的斜杠青年。

而身边也时常有人问我:“我要如何才能转行到心理学?”被问得多了,也就慢慢考虑,既然很多人都成功转行了,这里面有怎样的共同规律呢?或者说如何才能成功转行呢?

这里说的转行是,某个人目前已经在某个行业工作了,甚至已经工作了好多年,现在他要到一个不同的行业去。 新毕业的学生本来学历史的,应聘去了做销售不算,因为刚毕业的学生其实还没有真正入行,并且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往往被人看做一张白纸,不看他们的专业是什么。

这里所谓的 成功转行就是他能够在新的行业站住脚,至少能养家过日子,且自我感觉还算良好。

好了,开始说几个要素。

01

要有兴趣,有动力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人们往往会因为兴趣才考虑转到另外的行业去。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现在的行业干不下去了或者某个行业现在比较热门。后两种情况转行的风险都比较大。

大家都知道,以前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恐怕连三年河东三年河西都觉得把时间说长了,谁也难说某个行业能够在你的有生之年都比较红火。就算有,为了所谓的钱权名利,为了面子上比较好看,让自己委屈一辈子也挺不值得的。

而真的喜欢某个事情才会让人们不仅持续关注,而且是心情愉悦地关注要转入的行业,坚持后面的漫漫征程。

02

要混圈子

为什么要混圈子呢?道理很简单,你要从事某个行业,至少要知道你的同行在哪里吧?且你是个新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找前辈问问路或者找同辈切磋一下是最快的学习方法。

要如何找到这样的圈子呢?这个让我想到了我们当初在北京的青春热线,热线的很多志愿者其实都是心理学爱好者,大家都有自己的正式职业,有的是数学老师,有的是程序员,有的是图书编辑,记者等等,出于一片热情,也就是我前面讲过的兴趣再受过热线的培训之后就上岗了,大量的经验其实都还是在做中学,跟线友讨论得来的。

当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之后,开始有一些心理学机构就开始请这些人做一些跟心理学有关的事情,刚开始可能是讲一小段心理学的课程,带带个人成长小组,或者写篇文章啥的,慢慢的,这些人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人脉、资源,也许有一天,圈子里某个组织就聘用了他们,或者他们凭借自己的积累开始了创业,然后他们就把原来的工作辞了……

所以加入行业的志愿者组织或者兴趣小组也许是一个比较靠谱的途径。且这个途径会给你相当长的时间来考察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行业,适合这个行业。因为在这个圈子里面,你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个行业都有哪些就业形态,状态如何,也能够看清楚对自己来说最好的切入点在哪里。

如何才能找到这些志愿者组织或者兴趣小组呢?如果你连这点搜索能力都不具备,那还是考虑呆在原来的地方吧。

对了,找一个懂行的人,给你讲讲这个行业的生态非常重要。还说心理学,在我们的老百姓心目中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知道心理学还跟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紧密的人就少得多了。大部分人知道我们是学心理学的,会问三大问题:“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你会催眠吗?”“有烦心事,是不是可以找你聊一聊?”这个都快成了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段子了。

其实我是心理测量方向的,核心技术是处理心理和教育类的数据。再更细一点,我的博士导师车宏生老师是专门研究考试的,还被国家公务员局授予 “国家公务员考试奠基人”这样的称号。如果你是外行,第一眼看到这个称号,你肯定想不到是心理学的重要领域。

其实还有太多内容是大众身边,但是又不了解的心理学。比如消费心理学,商家用了很多手段让你买买买了很多没用的东西。人们上钩无数次,就是不知道这些都是身边被商家运用熟练的心理学。其实,心理学家历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是因为在经济决策方面的研究。

还有心理学最近特别火的一个领域就是用户体验。为什么人们就是觉得某个品牌的手机好用,另外一个品牌就是不好用。为什么人们觉得某个游戏特别容易上瘾,可以打上好多年,而另外的一个游戏玩了两天就不玩了。这些都是用户体验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所知道的所有著名IT公司都有专门的用户体验研究部门。

好了,这里不是给心理学打广告,而是让大家知道了解一个行业的生态有多么重要。

03

持续学习

要转到新的行业要学的东西当然很多,这是必然的,否则人家这个行业干什么吃的啊。别说你一个新人,就是已经在行业内混了很久的人,这个时代,想要混下去,也要持续学习,否则也被淘汰了。

那,那,是不是转行就很难了呢?其实说难也不难。我讲个简单道理啊。一个大学毕业生因为自己的专业而被用人单位录取的时候,他基本上也就迈入了这个行业的门槛。

那他在踏入这个门槛之前就他的专业花了多少时间呢?我们按照一个本科生毕业之前需要修够160个学分来计算,去掉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大概只有80个学分是比较核心的,每个学分18个课时,也就是1440个学时。如果你每天拿出2个小时来学习,两三年也就把这个学完了。

这个是不是跟我们的直觉也比较符合?一个专业的本科四年,大四已经基本没课了,只有三年时间在学习,且有大量英语、体育、政治课,去掉这些课程,其实真正核心的专业课也就是20门课左右。也意味着大概是20本经典的专业书籍,能够读完,你已经对这个专业有相当的了解了。

当然,你要读经典的书,哪些是经典,你要问业内的人,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圈子里的人。有看不懂的地方还可以找他们问啊。

04

获得学历或者资格证书

很多职业在最初迈入的时候,人家衡量你是否有这个能力和资质的时候往往看的是你是否有相关的教育背景,所以即使你在家里猫着看了很多书,别人也可能不太相信你,尤其是一些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往往只能凭借这些证书、学历来判断。

比如在心理学领域,大众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心理咨询师的判断根据就是这个人是否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所以转行的时候往往面临一个比较硬的问题就是获得大众或者同行认可的教育经历,也就是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或者资格证书等等。

当然,每个行业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有的证书是管用的,有的是不管用的。比如心理学的某国家级证书,其实就是报个培训班,学上大概四个周末,背背书,考试通过就可以了,距离能够解决问题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但是我知道IT界的CCIE认证,只要拿到,就会成为行业内的香饽饽,关键是能够拿到这个认证的人确实是有真本事的,或者说你只有获得了真本事才可能通过考核。在IT行业混迹的老公曾跟我说,他有同事,大专毕业,但是喜欢IT,为了获得这个认证,看了成堆的书,甚至在家里建了一个小型机房每天搞实验,倒腾了一年多,结果他一次就通过了。当然他的薪水也从三千块一下子到了一万多。

所以每当有学生问我:“老师,某某证书在毕业的时候管用吗?”其实我也搞不清楚每个证书的情况,但是我会跟他说:“这个证书难吗?越难的越管用。

凡是能够短时间背背书就可以通过的,基本不管用。因为行业内的人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啊。”其实越难,意味着你要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当然学到的东西也越多。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多明显啊。

关于转行,其实有一本书就叫做《转行》,也能够给你提供很多很好的建议,只是书里的例子都是国外的故事。

我也想沿着这样的思路,搜集一些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转行故事,找到我们中国人成功转行的关键因素。如果你有故事,欢迎写邮件给我(gaoyan@bnuz.edu.cn)

图片|来自网络

排版|sunn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