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跟我说,不知道大学的时候要树立一个怎样的目标才好。考研呢?还是出国呢?还是工作呢?是先工作再考研呢?还先考研再工作呢?     如果是考研呢,又怕考不上,如果是工作呢?又怕自己学历低,找不到好工作。如果先考研再工作,怕自己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还是没有工作经验,只有一个学历,工作更难找。如果先工作再考研,怕自己工作了很久,已经没有心思和精力考研了……     往往这个时候,我特别想问这些同学:“考研为了什么?”      “为了一份好的工作。”     继续问:“一份好的工作为了什么?”     答:“为了比较好的经济收入”        继续问:“比较好的经济收入,为了什么?”        答:“为了过上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     继续问:“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为了什么?”      答:“为了幸福……”        继续问:“如果你没有考上研究生,没有找到好工作,没有过上比较好的物质生活,可不可以过得也挺幸福的?”      答(犹豫了很久):“可……以……”     这个追问,其实还适用于其他的很多方面。比如工作为了什么?出国为了什么?拿一系列的证书又是为了什么。

深究其中你会发现,人们都在玩一种游戏,那就是追逐幸福的游戏。让我想到一个故事,那就是一只小猫不停追逐自己的尾巴,猫妈妈看到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猫答说:「我听说对于猫族而言,最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幸福呢,就在我的尾巴上。所以我努力追逐我的尾巴,以获得幸福。」   老猫轻轻摇着头说:「我的孩子,我也曾思考过猫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但是,最后却发现,每当我追逐自己的尾巴时,它总是躲来躲去。唯有当我认真做自己的事情时候,尾巴却形形不离地伴随着我。」       人们在追逐幸福的时候,采用的模式往往是一样的,熟不知,还有其他的模式。        当你把你的幸福捆绑在一些严苛的条件上,其实你很难幸福起来,比如你要考上研究生,你要有房有车,你要有美若天仙的老婆等等。这些条件会让你为了追求它,而忙碌奔波,忘记了生活本身,过程中充满了恐惧和担心,不是吗?并且如果没有得到,你也很失望。如果你得到了,你也会很失望,因为你马上就会想到其他的一些更加严苛的条件,让你去追逐。所以这是从过程到结果都必输的一个游戏。这个时候,你就像那个一直追着自己的尾巴跑的小猫,以为幸福在自己的尾巴上。        如果把你的幸福跟一些不那么严苛的条件捆在一起,你的风险就会小很多。比如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在乎结果,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这个时候你就安全得多。只要去做就感到幸福,而不是非要做到怎样才会感到幸福。比如去阅读,比如去专研天文,比如去研究经济,比如去跟一群人讨论公益事业的发展,都可以。      如何才能有动力去做这些呢?那就是你对这些事情有兴趣。兴趣不是说我希望得到某个东西,比如钱和名利。而是我希望沉浸在去往某个地方的路上,越来越接近(据说success的词根就是越来越接近的意思)。真正的兴趣,是你喜欢做某个事情的过程,包括享受其中的乐,承受其中的苦。而不是只是对这个事情做成之后的结果艳羡。如果你只对结果感兴趣,而对过程不感兴趣,那个叫做欲望,不是兴趣。      这样的做事姿态和模式就像猫妈妈对小猫说的:“做你自己,幸福就会尾随你而来。”      当然,如果你拥有无条件幸福的能力,那你就彻底赢了。我猜佛陀那些大成就者应该就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能力达到那样的境界,那就至少去做点能做的事情,让自己的幸福尽量少点条件。很多时候,当我们抛弃一切杂念,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把自己的幸福捆绑在一些那么外在的条件之上的时候,我们就距离幸福更近了一步。就像小猫它一直往前走,尾巴尖上的幸福就会一直跟着它。

这其实是好几年前发在新浪博客上的一篇旧文,今天翻东西找出来。当时只是在思考兴趣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什么是兴趣。因为最近在看存在主义的书《人的自我寻求》,很容易把这个问题跟存在主义联系在一起。存在主义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存在感的问题,人们终其一生其实都是在围绕这个事情在做这个,做那个,也被认为是人格的核心。

其实那些有条件的幸福感当中的“条件”往往是我们刷存在感的工具,我们以为这样的方式就可以确认自己的存在。但是不幸的是,这些条件可能是社会文化推送给我们的观念,也可能我们已经把它内化了,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路径获得存在感。

其实无论是这种“外部导向”还是“内部导向”的人,都终将会体验一种感觉:“他们感觉到对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无力做出任何有效的事情。内在的空虚是一个人长期积聚的对自己的特定信念的结果,即他坚信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实体来指导他自己的生活……有效地影响周围的世界。因此,他就产生了深刻的绝望感和无效感,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过的感觉。”

因为这些标准是社会给你的,所以你从来没有用自己的方式跟这个世界互动过,所以从来没有存在的感觉,也就是刷存在感失败。

而那些不是硬性捆绑在某些条件上面的行为,比如你就是喜欢闻一闻路边的小野花,你就是喜欢让自己累惨了跑到荒野中体验下自己的渺小,你就是喜欢写点小杂文,管他是否有人点赞。这才是你真正的存在的方式,独立自主地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

并不是说你就不要去考研了,不要去考证书了,而是思考一下,这个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还是你父母想要的?你老师想要的?你同学想要的?)是真正能够表达你的独一无二的存在的最佳方式吗?当然,如果你想清楚了,这就是我刷存在感的工具,我也没有指望这个东西一定带给我什么,我要的是**,出发之前想清楚,调整好期待,那就上路吧!你一定会少了很多纠结。

好的生涯辅导应该是让来访者提高对自己生活的觉察,自主选择自己存在的方式,而不是让这个人找个怎么样多金的工作就幸福了!是不是?

欢迎你的猛烈留言和转发,让我刷一下存在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