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谈到刷存在感,不要跟某些外部社会推送给你的所谓条件、标准捆绑在一起,那样的路径很可能是偏离你的内心,偏离你的独特性,这样的结局就是你会承担各种孤独、空虚、焦虑等情绪,因为你自己被掩埋了,很不好受。那怎样才是刷存在感的正确方式呢?我也是来跟你讲个故事吧。

有位朋友,硕士毕业之后在某省级医院工作,主要工作是医学基础科研,科室也承担一些日常的临床检测工作。来找我讨论他的职业发展问题。

他当前面临的困境是:

第一,自己主要的工作是科研,被评价的方式就是发表的文章和申请的科研项目。但是科研工作经常被临床工作打断,造成连续性不强,所以不容易出成果。年底的时候单位就是要看你发的文章数量和级别,经常是差强人意吧。

第二,他的硕士学历让他在申请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时候也不那么有利。本单位的课题倒是可以申请到,但是并没有多少经费,做不了深入的研究,也就是凑合发个文章而已。

第三,领导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怎么重视。别的单位都资助年轻的科研人员去国内外深造,似乎他们单位就没有这么好的事情。领导反而很担心他们去外面打开眼界就不回来了,单位没有人干活。

其实他也想得蛮清楚的,目前可能选的路有两条,

第一条路是专心只做科研,不做临床工作。当然这需要进入到一个专门做科研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考个博士似乎是必须的。考博士对他来讲并不是很困难,最重要的是,科研工作是自己能够胜任的,社会地位也不错,自己也相对自由,能够灵活安排自己时间。

第二条路就是专心做临床检测工作,不做科研。以他目前的学历水平,也不会被轻易沦落到下岗失业的程度。在单位按时上班,完成任务,慢慢熬职称呗。但是,未来的生活可能就是很枯燥的,单调的,重复的。因为临床检测工作,就是每天以至于每月每年都是重复的。除非有了新设备啊,新的方法啊,可以新鲜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又变成了重复性的常规工作。

这个时候我问了一个教练技术当中常问的问题:

之前我们都在说一些不满意的地方,那你希望自己过怎样的生活?或者说这个事情有一个怎样的结局,你就感到圆满了? 再或者,你身边谁的状态是你认为很好的,你要是那种状态你就对自己满意了?

他说:“我有个同学硕士毕业后继续读博,现在在某科研院所做基础研究。单位名气大,他又是博士,可以申请到国家基金,不愁课题经费。他还有自己带的硕士生能够帮助做课题,出科研成果也不成问题。他的时间相对自由,在项目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就可以,进度可以自己安排。我觉得那样挺好的。”

看起来,做科研是个他目前能够看到的最好的道路,基本上符合他的心意。 似乎答案触手可及的时候,他转折了一下又说:“我有能力去做科研,做科研也挺好的。只是我觉得,科研工作有个很要命的缺点——不接地气,似乎距离直接创造价值有点距离。”

“那什么事情让你感到你在直接创造价值? 你能举个例子吗?”

他谈到了最近自己有位年长的朋友得了肿瘤,已经到了晚期,生命垂危。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作为一个研究肿瘤方面的科研医生,只要是能挤出时间来就去陪伴他,安慰他,送他最后的一程,让他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他觉得自己在这个时候对病人而言具有很大的价值。并且他说:“我觉得我有个天赋,就是别人很容易信任我。还有,经历了这位朋友去世的事情之后,我才发现临终关怀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然而这个事情在国内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人,不就是生死两件大事吗?但是人们往往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那么无助,因为很多人忙忙碌碌,从来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更谈不上去给别人临终关怀,……”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声音和语调都变得跟之前谈论科研时,都不一样了。

“对,我就是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事情,我应该去做,就是这种为自己工作的感觉。“他说。

“听上去,做类似临终关怀的事情,让你感到自己既用到自己的专业,又在实现自己的价值呢。”我说。

“嗯,是的。我很愿意去做此类的事情。并且之前不多的经验告诉我,我有这个方面的天赋。只是目前对这个领域还不算太了解……”

后来我们约定,请他去做一些关于这个领域的功课,了解下行业发展状况,下次我们再来讨论后续的决策。

在这里我想讨论的是,“我在为自己工作”这种感觉,是职业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线索。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刷存在感的正确方式。

想当初我一大把年纪才去上博士,上完博士又从北京拖家带口地跑到珠海分校工作,都是缘于我希望未来能够站在讲台上讲课。我其实之前在公司工作过,在学校也做过行政,当然也在夜大啊之类的地方给学生上过课,也参与过导师的创业。一路走走看看,之所以花了那么大力气,非要转到学校的教学岗位上来,因为只有这个岗位让我感到,我是在我自己工作,不是为了领导的点赞,不是为了别人的捧场,我就是觉得我应该去跟年轻人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影响他们。所以我经常觉得讲台就是我的战场,我能够影响一批年轻人的战场。我还喜欢写讲记,把自己的讲课的心得写给自己看,从来也没有发表,把我看的书在班上漂流,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看过,反正我觉得是好书,建议你看。我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小组,也不是领导要求的,但是做这些事情,我在为自己的心意而工作!

这种感觉,只有你自己知道。并且是我们每个人慢慢探索探索出来的。

当我们做职业选择的时候,大概有几类的组织,政府机关,国企,民企,外企,学校,还有公益组织,创业等。从岗位的类别上而言,大概可以分为销售、技术和管理等。组织类别和岗位类别交叉组合起来,就是你的职业选择。而这些组织的类型以及职位类别背后往往代表的是一类的价值观。如果你的价值观刚好跟这些组织和岗位是匹配的,那你就会感到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是在为自己做事情。就像鱼儿找到了水,蜜蜂找到了花朵。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不用太担心,就连乔布斯这么伟大的人,也是经历了很多艰苦的探索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从他的传记(比如大学退学)就能够看出来。如果你实在没空去读传记,就去看电影《硅谷传奇》,或者听他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面的演讲(自行百度)。生涯辅导课上我最喜欢推荐的演讲,没有之一。

还找不到存在感?乔布斯说了,「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