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对同学们说,心理测量并不难,这是真的。把这门学科学到一定程度,书翻的快烂了,笔记写的连书上的字都看不清的时候,就能够到了参透的状态。
但是参透的时候,却又变得仿佛都不太明白了,这应该算是书由厚变薄又由薄变厚的过程了。
对于心理测量学第一印象是难,当看到那些数理概念,常模、信度、效度、区分度的时候,特别是在遇到人格测验、智力测验、心理与行为测验的时候,基本上无法理解,几近崩溃。其实,也不能说是什么崩溃,无非是理解不了具体的含义和运算规则,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当我看到我的学员对这章发愁,或者压根儿不做理会不去学,而后我陷入思考,对于这门学科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冷漠,那种几近放弃的冷漠。
其实很多学科都像心理测量学一样,有人放弃,也有人选择不那么轻易尝试绕开,我就是其中一个。
徘徊在学与不学之间犹豫不决,只有落后,而我们,只有前行。
心理测量学主要讲解的是从量表科研组,在量表最初确定评估的范围,再到依据什么样的测量方法,选择什么样的测量量表,再确定量表要评估的常模团体的范围,之后测试后的结果进行统计运算得到量表分数将分数进行信度效度的评估,得出与常模团体大体相符的结果,用这个分数去量表结果中去对照,最终得到一个心理学的测试答案,这么一个整体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晦涩的甚详的解释,大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例子进行讲解。
我在我的课堂上也是这么做的。 心理测量学与甄嬛传的结合
测量的过程是将一个选定的总体,进行测量,那么这个选定总体的过程我把它比喻成甄嬛传里确定秀女的过程,在电视剧里有一段是说几品之内的官员家里还有未婚配的适龄女性均要进京参加选秀,那么这个过程不就是确定一个常模团体的过程么?有共同的特征就是未婚配的,适龄的,官宦家庭的女子。那么其中就包括了甄嬛、沈眉庄,夏迎春等姑娘。而来到京城里,庞大的秀女团体不可能都被留在宫里等着皇上和太后的筛选,这个时候嬷嬷们就对常模秀女团体进行取样,取样的方法有那么几种,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和分层抽样。
通过取样,这时候秀女已经被刷下来了一大批,留下参加殿选的秀女已经不多,殿选相对来说就非常严苛,这个时候秀女们的表现以及身高体重容貌等等,已经得出了一个大体的常模分数,而参照标准是什么呢,标尺是什么呢?参照标准就是常模,这个常模是谁?是纯元皇后,甄嬛最后能够被皇上选中留在宫中也是因为她的容貌与纯元皇后极为相似。依据他们和纯元常模的对比之后的结果,将各个秀女分配到每个宫里,并分封了官职,也就是进行评估的结果。
在这个选秀的过程当中,完整的呈现了量表组从选择样本到确定常模团体,再到进行测量得到导出分数,进行评估得出结果的一系列操作。
忘掉那些枯燥难懂的概念,在这些简单的事例中,反而会感觉到一丝紧追风尚的新鲜。那种令人蠢蠢欲动要尝试的激动,相信很少有同学会在学习基础学科中体会到,尤其是数理统计中。但在那仿若游丝一般的思路中抓住方向,并解答出来的感受,是那么似曾相识,可能在儿时得到小红花的那一刻,可能在站起来去领奖的瞬间。
我是一位普通的心理学从业者,内心却始终保持着自己崇拜的哲学家们的不甘与执拗,并且希望自己的不甘与执拗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我也没有什么神奇的教学方式,但是那么看起来深奥,理解后却简单至极的东西会给我们莫大的惊喜。
天色微明,山峦和原野露出青灰色剪影。阴云压满地平线,而晨光就在那背后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