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部分人是渴望浪漫和亲密的,每个人对于亲密关系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为此我特意随机访谈了几十位朋友,他们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籍贯、互不相识。
我发现有超过50%的人,认为当前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亲密关系是不安全的,不稳定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
不同的依恋方式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呢?
人际关系因个人经历和经验所影响的依恋类型,人类的依恋关系在婴儿期为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建立起来,并在他们之后的人生中不断发挥作用。
根据焦虑和回避的程度可以把成人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低焦虑、低回避的属于安全型(Secure),高焦虑、低回避的属于痴迷型(Preoccupied),低焦虑、高回避的属于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高焦虑、高回避的属于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1
安全型依恋
小时候,孩子只要饿了,尿床和受到惊吓哭闹时,养育者总是能够安抚和呵护孩子,得到这样照顾的孩子就能舒心的依赖他人,觉得他人是可以信任的,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这样的孩子就会发展出安全型依恋。
小时候能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成人后,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忧心独处和不被接纳。
如果和安全型的人在一起,会感觉到舒适的、轻松的一个状态,在亲密关系中经常会让另一半感到放心,很容易建立出一段安全的、稳定的亲密关系。
依恋关系可以养成的,就有可能被摧毁掉。 一次特别痛苦的恋情可能会让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
2
痴迷型依恋(焦虑—矛盾型)
小时候,如果养育者对孩子的照顾无法预测、不稳定、不持续,时而关心,时而敷衍,焦躁,甚至消失。
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性型。
孩子不能确认养育者什么时候会回来照顾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如果一个人既表现出渴望亲近和依赖他人,又表现出很害怕被拒绝、被抛弃,具有消极的自我形象,甚至认为自己不值得爱,那么ta很可能属于痴迷型依恋。 痴迷型依恋的人,很希望和恋人的关系更亲密,又担心对方并不想和自己那么亲近,他们常常怀疑恋人对自己不是真爱,他们对亲密的渴求有时还会把恋人吓跑。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在恋爱中总是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甚至在满足了这些要求之后,依旧会感到不知足。
3
恐惧型依恋
小时候,如果养育者和孩子的状态是抛弃的、分离的,那么长大成人后在依恋关系中就会表现出对分离和抛弃的高度焦虑和回避,分离会使得在关系中有很强的恐惧感。
经常会出现,其实很想好好的在一起,但因为害怕亲密所带来分离的伤害,行为上是抗拒的,会让人感觉到高冷,难以靠近,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会无形中给另一方带来很大的压力,时常会觉得“男人/女人就是不可信的”、“我总会被抛弃的”加深了对对方的怀疑和猜忌,一旦分手,又加深了对之前的预测的肯定,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我觉得ta会离开我→我就知道,ta肯定会受不了我离开的。
就像女生觉得他是渣男,那么他如果会撩自己,那就会怀疑他是不是会撩别人,有一些这样的迹象,就会认定,你看吧,被我说中了吧,这就是渣男。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女生总是会遇到渣男的原因,即使这人不是渣男,如果分手了,也很容易会被认为,外面肯定有人了,出轨了,是个渣男。 并且因此再一次带来创伤,也会在下一段恋爱中加重这样的不安全感。 最后就产生出一种结论“我不相信爱情了”。
其实在 恋爱中这些女生并非是无理取闹,只是在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之下想要得到更多伴侣的关注而已。 这个时候如果自己的伴侣可以帮助她一起消除心中的不安全感,搭建起安全的依恋心理,两个人的关系就能更加稳定。
4
疏离型依恋
如果养育者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带着拒绝、仇恨的态度,充满着怨气或者草草了事的意愿。
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此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依恋。
长大成人后想和他人保持距离、渴望自由和独立的空间、极其害怕被控制,害怕自由被限制、经常单方面去做关于两个人的决定、极少分享内心的感受,宁可保留作为秘密, 所以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亲近他人、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感到独立和自我满足、我既不愿意依赖别人,也不想让别人依赖我、和他人太亲密,我感到很不舒服、我宁可一个人呆着,也不想给出任何承诺。
写在最后
不用过于担心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我们不会只受童年经历的束缚,
因为依恋类型会随着我们成人后经历所影响,
依恋类型可以改变,
当我们一旦确定之后,
这个模式就变得稳定又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