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学习后都会经历一次思想的激荡,这种作用甚至会延续到梦里。
第三次精分课结束后,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 的场景 是在我刚 参加工作时 工作的药店。我在精致饮片柜台里理货,但是存货量和品种都非常少,柜台里明亮、空旷, 但 激不起顾客的购买欲 。 我在柜台之间转 悠 ,看看每个柜台里都有什么。面前有个男顾客,背着手,漫不经心的踱着步闲逛。我想把柜台里的东西拿出来展示给他看,但是感觉他生疏、隔阂、难以靠近,不知道给他介绍什么好。远处其它的柜台前还有几位女顾客。
这个梦意味着什么?
在上班儿的班车上 我仔细 琢磨 分析自己的 梦, 发现 心里的感觉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那个顾客的,一部分是关于柜台里的货品。
先说货品这部分,我注意到的是:货少,并且我不熟悉货位。联想到我在学习精神分析疗法时,感觉自己“肚子里的货太少”,对短程动力学的各个评估轴系完全不了解,无法全面觉察、接住、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焦点、叙事、催眠等疗法,其实都掌握的不扎实,没能融会贯通,使用这些疗法时也生疏、不熟悉。上周五新学习的操作化心理动力学诊断和治疗手册中的那些条目,做为理解来访心里发生了什么的“抓手”非常棒,但是我还没有把它们印进脑子里,还没有更清楚的体会 到 那些问话所收集、传达的信息。所以,在梦里,我的“柜台”不丰满,货品寥寥无几。
关于那位梦里的男顾客,我的感觉是想靠近但是无法靠近,想服务他但并不明白他的需要和目标。这让我联想到上周见的某个男性来访者,由于我自己对他所叙述的问题理解不足,在咨询中我无法及时回应他,常常是我还在消化、理解、概括上一段话,他已经继续叙述了。和这位来访的对话过程让我觉得“信息庞杂纷乱并且他有自己根深蒂固的见解”,我给出的信息 跟他不完全契合 ,感觉有距离感。面对他的时候,我是有挫败感的,这和我自己无法及时概括、理解、诠释来访者表达的信息有关,也和来访者本身的某些特征有关。比如,这位来访者会比较回避自己的感受,一般问感受的时候他说的都是想法,即使说出了感受,他也会对此感受做出许多想法和习惯方面的“解释”。而我,无法在有限的咨询时间内以任何一种治疗方式去接洽、理解他的心理特征,觉得去感受他很难 , 而且我控制能力不足,无法把咨询节奏调慢,感觉一直被来访者扯着跑,无法清晰的理清“在来访者那里发生了什么和发生这些对他意味着什么”。
上周五黄峥老师讲解访谈工具时提到“来访对自体的感知能力”时,我忽然理解了这个来访者可能是对自己的了解不足,没能在自己心里形成关于“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的意象”。我呢,由于 咨询经验 不足,也没能在第一次咨询中快速的形成对来访者的概括,更别提把我对他的理解反馈给他。我自己感觉没能有效的帮到他。虽然来访表示谈的很愉快,很喜欢这种“输出”带来的畅快的感觉,但是在第二次咨询前他以“明天加班”为理由请假了, 咨询暂时中断。
我、咨询师和来访者
结合这个梦,我意识到在成为咨询师的道路上我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能力和专业知识。让自己的“货柜”丰满起来,让陈列的商品质量更好。并且,我需要更好的理解、感受我自己的感受,以便更快速的区分“这是我 本来 的感受” 还是 “来访者 自身的感受 ” , 又或是“来访者传递给我的感受” 。
另外 ,非常喜欢黄峥老师的课前提问环节,老师会用自己的案例展示一些心理动力学的理念和技巧,感觉听着不枯燥又立体、直观的理解了“如何去感受、诠释来访者”。
无论哪个流派,都很博大精深,我将在这个氛围里继续浸泡,以便更好的理解来访者,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