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揭秘荣格爱情心理学 : 爱上一个人其实是召唤出了我们内心的阿尼姆斯/阿尼玛,他/她平时被我们压抑在意识的死角,因为相遇,我们内在的男女向对方投射出一个幻梦,让我们以为眼前的人就是理想的对象,相处之后,或许理想会破灭,然而真正的爱情,却只能是在幻灭之后才开始的——人不在爱情中毁灭,就在爱情中成长,爱情从来就容不下平凡。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后面的部分,比如“真正的爱情,却只能是在幻灭之后才开始的”,比如“人不在爱情中毁灭,就在爱情中成长,爱情从来就容不下平凡。”
我们先看前面一句,初看好象特别地不可思议,幻灭了怎么可能还开始呢?这就是荣格的爱情心情学。荣格心理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到达了极致才能触及无限”,幻灭之后才开始的爱情就是对荣格这句话的一个例证和说明。
这里面涉及到荣格分析心理学里面的两个词汇,分别是阿尼姆斯和阿尼玛。简单地拿阿尼姆斯来举例,他是指一个女性当中的男性成分(阿尼玛是男性中的女性成分),通常是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早期父亲形象和个性的内化部分,这部分的存在,荣格认为是以集体潜意识原型的成分存在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这样一个部分的存在,不是单独哪个个体独有的,这就是原型的意义。同时,他们是以潜意识的形式存在的,是不为意识中的自我所觉察的部分。也就是说你自己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存在。
因为他们被压抑在意识的死角,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个类似的对象,自己的内心把阿尼姆斯(或阿尼玛)投射到其身上时,才会有所体现。只是即使如此,自己仍是不知道的,自以为是真的爱上了对方,其实不过是内心的投射而已。因为是投射,所以,必然带有理想化的成分,也必然会有破灭的时候。所以,陈老师说爱上一个人其实是召唤出了我们内心的阿尼姆斯。
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也可能是一个几乎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因为它是原型。但接下来,就不一样了。投射的理想化形象破灭后,爱情才真正的开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爱上了一个人,绝不仅仅是爱自己心中的幻象,而应是爱上一个现实的人。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爱上的不是“我以为的他”,而是“现实的他”、“真实的他”。也只是爱上一个现实的人,爱情才真正开始。在此之前,不过是在为心中的幻象找个投射的客体罢了。
现实就是一个永远会和幻象(理想化)相对立的东西。也许你的幻象中:他是大度的、处处疼爱你的;可是现实中他却是功利的、粗枝大叶的。也许在你的幻象中:他是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的,是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可是现实中他却一样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甚至根本不值得依靠。当现实把幻象打破,你还能继续爱这个与幻象完全相反的人吗?你会不会转移对象,把幻象继续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当现实把幻象打破,你还能坦然地接纳现实中的那个他吗?愿意继续与他走在现实的路上吗?
人们总是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从陈老师的这句话来看,我甚至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爱情在婚姻中才得以真正地存在”。 当所谓的爱情在婚姻中破灭,这时,破灭的不过是你幻象中的阿尼姆斯,如果你没选择离婚,仍然和对方生活在一起,接纳了他现实中的一切不好,这时,爱情才开始真正地产生。很多已婚人会很无奈地说,我不爱他,我只是因为责任和他生活在一起。
骨盐认为“责任”就是最现实的爱情,只是当事人还没有意识到,还傻傻地到婚外继续投射幻想中的阿尼姆斯罢了。当然,更多的婚姻虽然在维系,却真的没一点情感的成分,彼此并不接纳对方,这时的婚姻就不仅是爱情的坟墓,甚至可以说是生活的坟墓了。
在这句话的末尾,陈老师还提到“人不在爱情中毁灭,就在爱情中成长,爱情从来就容不下平凡。我当时就是被这句话打动了,是的,经历过爱情的人都会懂得,爱情真的不平凡,因为在爱情中,你不但要战胜自己心中的阿尼姆斯幻象,还要学会爱他人,奉献自己,这样的过程,必然要使一个人的内在拥有很强大的心灵力量才能实现的。这样的过程,也许我们要经历许多次恋爱,才会成长起来,也许我们会在某一次爱情中毁灭,也真的说不定。
整体来看,我们常说自己爱上了某个人,事实上可能我们并不爱对方,我们只是在爱心中的幻象。而当我们与一个很平常的人生活在一起,却彼此需要,彼此安慰,相儒以沫的时候,也许这时在你并未被意识到的生活里,才包含着真正爱情的味道。爱情的不平凡指的是的心灵成长上的不平凡,而对成长后的心灵而言,拥有爱情的生活完全可以是一种非常平实、踏实的小日子。
祝福您可以突破内心的幻象,在真正有意义的爱情世界里,过一种平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