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读博士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职业生涯发展( career development ) ,或者直白一点也可以叫职业心理学( vocational psychology ) 。但是自从我工作之后,凡是听到我这个专业方向的人,虽然口头上不说,但是都会情不自禁地用他们的眼神表示诧异:职业生涯……规划,这不是高校辅导员干的事吗?这事也值得读个博士研究?
眼下之意,你不会是忽悠专业骗钱方向的博士吧?
魂淡,我怎么说起来也是一名有理想有操守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啊!为了正名,今天我要正经谈一谈究竟什么是职业生涯发展。
说你呢,快坐回凳子,手放桌上,看着黑板,别说话,记得点赞。
2
在说职业生涯发展之前,今天先得介绍一些背景知识:职业心理学 / 职业生涯辅导的发展历程。
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辅导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Savickas , 2008 ),这四个阶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呢,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容,也就是一个人能选择哪些工作;另外一个呢,是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如何去选择和发展他们的职业上。
头两个阶段咱们放一起说,因为基本上是过去式了。
第一个阶段,主要存在于农业时代,说不定你太爷爷就经历过。在这个时期,社会上的绝大部分工作就是四类:当官出仕,在家务农,手艺百工,出门经商。所以总的来说,可以选择的职业是比较少的。而在过程方面,当时下至凡夫走贩,上至皇帝老儿,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方式是继承制,也就是所谓的“子承父业”,而女儿就是出嫁当家庭主妇。
所以说,那时候的人根本用不上职业生涯辅导,跟着老爸老妈的老路走就行了。不像现在,奥巴马下台之后还可以出书当教授,如果我生在这个时代,跑去跟皇帝建言“我看您老人家干的太累,要不要考虑换个工作”,估计坟头草都几万米高了。
第二个阶段,则出现于工业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生产和生活重心从乡村转移到了大城市,使得大量劳动者从农村涌入城市务工。这时候,社会上大部分工作内容与工业生产有关。不过,这时候的工作还没有太大的细分,大家干的活都差不多。对应到我们社会的发展阶段,就是建国至文革后的那段时间,大部分人的身份都一样,都是普通的工人,所以你爷爷也许很有体会。
但是在过程上的变化就很大了。原来大家都是子承父业,现在突然来了城市,两眼一抹黑,怎么办呢?这些乡村涌入城市的工作者,需要从很多原来不熟悉的工作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这时候就出现了职业辅导中的第一个工作模式,叫作“人 - 环境匹配”模式 ,目的就是将个体与工作之间形成最佳匹配( Parsons, 1909 )。
这种模式的基本逻辑很简单粗暴,主要分三步:第一,自我了解,通俗点说就是先照照镜子,问问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了解工作,翻翻工厂职位的分类细则,看看这些工作都有啥要求,工作待遇怎么样;第三,当你对自己和工作都有了了解之后,动动脑子,想想那个更适合你,想好了就选一个,买定离手,概不退换。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发现了,现如今我们一些大学里的职业生涯规划,仍然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想尽办法帮学生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然后大家饱含热泪挥手告别,暗自祈祷最好永不再见……
3
要是永远停留在第二个阶段,职业辅导就能一招鲜,吃遍天了。然而可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让我们跳起新一轮的广播体操……啊不是,让我们进入到存在于后工业时代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作种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细分,即便是同一个行业中的工作,其工作内容和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不同。总之,这时候社会上的职业可多了,比如美国一个著名的职业网站 O*NET ,总共列出了 972 个不同的职业,这还仅仅算是比较常见的。咱们国家曾经出过《职业大典》,厚厚一本,也收纳了几百个常见职业。
这么多职业,别说一一了解,就是每个名称看一遍,都够催眠好几十个晚上的了。所以为了帮助求职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工作之间的分别,在求职的时候尽量缩小范围, Holland ( 1997 )在这一时期提出了很著名的职业类型理论,将常见的职业区分为六个类型——具体是哪六个,咱们以后再细说。
而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上来说,这时候得到人们面临的问题也与原来不一样了。原本,大家就是选个职业,具体进哪个工厂,进去之后该怎么发展,是不用太考虑的——反正都是在某个岗位上做工作到死或者做到发疯(我想起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但是到了这时候,各个组织内部由于以往的管理历史,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金字塔形阶层(比如,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高层领导者),为每一个求职者设计好了升职路线。比如,在大家都很熟悉的高校里,高校教师就有很明确的晋升路径:助教 - 讲师 - 副教授 - 教授。不管你是如来佛,还是哈里发,只要进了咱们这个高校,都得走这个升迁路径。现如今你爸爸那个岁数的中年人,就很多在这些路径里蹒跚着。
所以,这个时候的人再去考虑职业生涯的时候,就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的职业选择,不仅仅要在入职时选择匹配最佳的职业,更需要考虑如何在组织中从最底层爬到最高层,考虑自己在整个职业期内所经历的职业变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职业生涯发展”这个概念,才真正得到了重视,成为了职业心理学中的显学之一。
PS:关于“职业生涯发展”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限于篇幅,我们只能等到下次再说了,咱们今天先把这四个阶段说完。
4
而我们现在,则处于上一个阶段的结尾,和下一个阶段的开端。
环顾一下周围的年轻人,你可能会发现:现在大家从事的职业怎么越来越“奇怪”了呢?有人去当了什么酒店试睡员,有人去当了黄片鉴赏师;有人靠出租自行车发了家(摩拜, ofo ),有人靠出租别人的房子创了业( Airbnb );美女模特靠粉丝在淘宝卖内衣,大学老师指望靠粉丝在微信卖广告(没错我说的就是我自己)……
这就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职业内容越来越奇特,原本职业和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每一个具体的“工作”都显得那么独一无二。
面对这种情况,当我们选择和从事工作过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生涯发展不再是一个稳定的阶梯了,人们不用再在一个组织里面、一条晋升道路上吊死,而是有了更多的选项、更多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无边界生涯( boundaryless career ) 的概念开始流行起来,就是为了强调一个人能够跨越不同的组织,实现持续的就业。换句话说,就是一种打破人为限制的生涯发展模式。
在我身边,就有处于这样发展模式的人——隆重推出昨天在我本科朋友圈刷出强势存在感的,我的本科阿文同学。以下仅是对她职业生涯的简述,请一口气不间断读完:
一个心理学本科生,读书期间当过杂志社兼职写手,立志要当全职家庭主妇;毕业时面试了卡塔尔航空的空姐、青岛水族馆的美人鱼 + 海豚训练师、儿童剧团教师,最后做了游泳馆救生员和教练;因为酷爱户外,应聘了《游艇业》杂志的记者,中间还短期辞职去了新东方当老师;之后迷上帆船,借着记者的人脉,参加了一个帆船队在中国海岸线沿岸的航行,之后干脆辞职去香港学习帆船并参加比赛,而且顺便成为了一个有关帆船的自由撰稿人;赛季结束后成为游艇品牌的市场经理,但是工作中觉得自己学识不够,申请去美国 TCU 读了 MBA ,结婚之后在墨西哥一家商业地产投资公司工作,目前每天做饭和养狗的时间比工作时间长。
我也想用一句话概括她的发展路径,但是真的很难做到——你看,仅仅是简述都写了这么长,而她不过才 30 出头,后面还有的浪呢。
这就是新时代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式。少年 / 少女,想不想来一发?